一九八五,那是一個跟現在不太相同的時代,
當時台灣的經濟起飛了,但政治的局勢仍然嚴苛,
戒了要四十年的嚴還沒解、當時的民進黨還算是違法的組織、
報紙只有三大張,五分鐘就可以瞄完、
影響深刻的大陸探親還要兩年才開放、
第一代的老國代還是吊著點滴坐輪椅到陽明山開會去……
當然這首由萊諾李奇和麥可傑克森為了援助非洲難民所合寫的
先為非洲難民所錄製「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但「We are the world」的影響是更深遠而廣泛的,一來歌曲淺顯動聽,
二來當時合唱的美國歌手陣容就算是現在看來都是豪華到了奢侈的地步,
盲人歌手史提夫汪達、「工人皇帝」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肯尼.羅傑斯、巴布.狄倫、麥可.傑克森、蒂娜透娜……等四十五人,
拋開門戶之見,一起留下了最膾炙人口的公益音樂,這不得不稱之為一盛舉。
不但一唱被唱,甚至在二十年後為了援助南亞海嘯災民,
港台歌手還是選了這首歌來改編成粵語版和中文版的「愛」演唱,
「明天會更好」的出現,最直接的因素自然是受到「We are the world」
集合了星馬港台三地六十多位音樂人,一起為了隔年被訂為「世界和平年」
為動物而唱的「快樂天堂」,歌頌的是一種對世界寄予深刻美好的希望,
非常動聽,但成員只有滾石一家(不過那也夠華麗的)是一個遺憾,
紀念六四的「歷史的傷口」太過沈重,讓人不忍多加回憶,
在SARS時傳唱的「手牽手」不壞,除了常反覆的「手牽手我的朋友」之外,
歌詞的功力是差了點,能動人心弦的不多,能留記憶裡的只剩下很淡的影子
「明天會更好」無論在詞、曲、唱的成就,現在看來依然驚人。
我引用 anitalin 在個人部落格「流金歲月」裡提到「明天會更好」的句子:
(個人極推薦:http://blog.webs-tv.net/anitalin/article/217797)
「從廣義與社會面來說「明天會更好」
無論是動機、調度、製作、詞曲、演唱、發行,
都可以說是台灣歌壇上的一次空前的大合作與絕響。
有許有人會說那麼後來那麼多歌曲難道不是空前合作嗎?
如果你知曉了解當初的唱片生態與部分演唱歌手當時的地位,
那麼你就不會質疑所謂的「空前」與「絕響」。
那時台灣的唱片市場很蓬勃,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出奇招,
不同於現在是數家國際公司經營,
我們可以聽到更多有創意甚至是有誠意的歌曲,
也許技巧編曲錄音等等並不如現在一般高超,但是卻多了份用心。
再者當初每一位歌手均是天王天后重量級的人物,
知名度夠,唱片銷售量也夠,水準十分整齊。
如今若想要邀全這些人同台獻唱,已經屬於不可能的任務了
--像約集當初飛碟唱片四大天后,王芷蕾、蔡琴、黃鶯鶯與蘇芮,
滾石三大天后,陳淑樺、齊豫、潘越雲一起開唱難度很高啊 。
更別說還要加上當初兩大玉女偶像,林慧萍與楊林,
台語天后天王江蕙與余天,與小哥費玉清,民歌手鄭怡,香港甄妮。」
「明天會更好」是一個真正全體華語歌手合作的結晶,
不但突破了地區的藩籬、各別唱片公司的門戶之見、
連後來都往往會被忽視的台語歌手都能一起共襄盛舉,
除了提到的王芷蕾、蔡琴、黃鶯鶯、蘇芮、陳淑樺、齊豫、潘越雲等人之外,
甚至不只是當年,而是整個台灣流行歌曲史上最頂奢的合唱陣容。
「明天會更好」最讓人心悸的是整首歌在詞曲的意境完整而通貫,
羅大佑的曲在平緩中帶著和諧,自然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但我想多講一下歌詞,因為這感覺不出來是出於七個人的共同心血,
領頭的羅大佑、張艾嘉、李壽全、與資深音樂人許乃勝的功力自然不在話下,
而張大春和詹宏志這兩位作家的加入更明顯增添了歌詞的層次,
更讓人驚豔的是那個邱復生也參與過歌詞的創作……
那個商業極的 TVBS 邱復生?說真的,還真是有點難以想像。
逐步推衍到遠方候鳥的信息,一步步推展出對世界關懷的情緒,
再以「真情溶化成音符」讓歌聲傳達自己對遠方的祝福……
整個推展的層次和空間是相當具體而完整,
讓人一邊唱一邊在腦海自然而然有著具體的印象與對明天深刻的共鳴。
但這首歌裡「春風不解風情,吹動少年的心」、「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使真情溶化成音符,傾訴遙遠的祝福」、「日出喚醒清晨 大地光彩重生」
在這些句子裡仍然保有著獨到的詩意,這詞淺而美,情深而雅,
也是「明天會更好」歌詞至今還能讓人印象深刻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歌曲裡所反覆對於「希望」這個主題的深切嚮往和真誠歌頌,
到現在二十年後,在眾多的國語歌曲中仍然難以找到更好的傑作,
因為這用歌聲灌注的訴求很輕柔,卻有著無比的堅毅力量,
比如那耳熟能詳的副歌,一遍一遍的唱著對明天最誠摯期望: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現在的時移境遷,社會更自由,我們卻反而失去了對明天的寄託,
當然,現在看起來,二十年後的非洲依然飢荒,盜版依舊猖獗,
這樣的呼喚自然聽起來諷刺,這樣的歌聲似乎也成了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